畢生推廣口琴,為香港口琴藝術作出巨大貢獻的香港半音階口琴大師,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口琴樂團藝術及樂團顧問—馮安先生於公元二零二五年二月六日安詳辭世,積閏享壽九十有餘。
馮安先生於一九五二年加入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口琴樂團,領導樂團逾半個世紀,是樂團的靈魂人物。
在香港,熟悉口琴音樂的人士都會一致公認他是一位傑出的半音階口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被公認是半音階口琴演奏家是因為他有深厚的音樂造詣及修養。他獨特及超卓演奏技巧及音色可謂無人能及。他吹奏高音時能發揮到燦爛光輝的音色而不刺耳,中音又能表現出甜美融和,低音雄渾而和暖。全頻順滑和諧,聲壓平均。節奏掌握獨到。
二十多年前,名人黃霑聽完他的演奏,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的技巧造詣放諸世界也是一流水準,和 Larry Adler、黃青白比較,絕無愧色。更指出香港的音樂家能達世界水平的沒有幾位,他是其中之一。
他被公認是香港口琴教育家,因他在上世紀先後執教英皇書院、聖保羅男女及聖保羅書院口琴隊。當年香港校際口琴比賽必是他執教的學校口琴隊及學生奪奬。而他領導的青年會口琴樂團對團員要求嚴格,每位團員進團前必須接受正統半音階口琴基礎訓練,初試合格後,須在樂團見習兩年,見習期間要接受樂理、視奏、編曲和合奏訓練,經考試合格後方可成為正式團員,多年來培養了不少半音階口琴精英,從六十年代開始及往後歲月,多位團員在國際口琴比賽中奪取殊榮,樂團因此享有「半音階口琴少林寺」美譽。
馮安先生本身是享有盛譽的傑出工程師。由於口琴音量較小,他憑工程師的專業知識,經過多年研發,創作出多項改良口琴音量的方法,包括加大吹孔容積改善形狀,修補木格裂縫,以特別次序排列簧片優化吹奏。七十年代初,他更首創用細小電容咪,設計及製造輕巧易携擴音器來增加音量以配合樂曲要求。
馮安先生個性不為名,不為利,他可說傾畢生精力奉獻給青年會口琴樂團。已有八十四年歷史的青年會口琴樂團,是迄今世界罕有的口琴交响化樂團,這與馮安先生為樂團作出的偉大創舉分不開的。
樂團1941年創立時,已奠定演奏古典音樂為基礎。複音口琴担當弦樂角色,及後號角口琴模仿銅管樂器,重音口琴模仿木管樂,低音和重低音口琴扮演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但用複音口琴演奏古典樂曲存在一定局限。馮安先生於1952年進隊後有見及此,提倡引入半音階口琴以解決複音口琴演奏複雜樂句的問題。
踏入六十年代,樂團已普遍改用半音階口琴。在組織上馮安先生進一步實行交响化編制,採用管弦樂總譜,並引入美樂笛、大提琴、倍大提琴、木管樂、銅管樂、鋼琴、定音鼓及敲擊樂器,令樂曲的演繹更加完美。在新編制下,樂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同場合選奏不少中外名曲如貝多芬的「愛格蒙特」序曲、蘇佩的「輕騎兵」序曲、奧芬巴赫的「天堂與地獄」序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古諾的「浮士德」芭蕾組曲、賀綠汀的森吉德瑪、茅浣的瑤族舞曲等等,可謂創口琴樂隊的先例,令口琴演奏踏入新台階,也令樂團的口琴演奏成為香港特有的文化。馮安先生在這方面的創舉對提高口琴在樂壇地位可謂貢獻至大。
二零零四年,馮安大師榮休,薪火相傳,高足李尚澄、許有方、何亮誠醫生、何廣沛及梁堅凝等秉承大師優良傳統,接班承担指揮及編曲重任。在他們的努力下,樂團交响化進程獲得進一步的落實及發揚。這些年來樂團全方位演奏了他們編製的膾炙人口中外作品如蘇佩「詩人與農夫」序曲、貝多芬第七第八交响曲、莫扎特第40及41交响曲、沃恩.威廉斯的「英國民歌組曲」、電影主題音樂「齊瓦哥醫生」、傻豹與傻偵探、音樂劇「歌聲魅影」、中國的梁祝協奏曲、黃河、白毛女組曲等等,每首樂曲的演繹均展現原作風貌,效果進一步拉近和管弦樂團的距離,為樂團譜出新的篇章。
馮安大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畢生服務青年會口琴樂團的精神和提升口琴在樂壇的地位所作的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每位團員和口琴愛好者心中。
馮安大師,大家永遠懷念您!